(通讯员 杨艳斌 祁蓝烨 王晓诺)11月7日上午,由我校yl9193永利集团主办的“师生能力提升计划”讲座在人文社科楼M221举行。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罗晶应邀作题为“置身事内:大学的秩序、文化与活力”的专题报告。学院党委书记周向阳、副院长丁艳华及师生代表到场聆听。
讲座伊始,罗晶以中山大学百年校庆的成功实践为范本,引出大学治理的三大核心要素。她指出,秩序、文化与活力共同构成了大学持续健康发展的“操作系统”,任何一者的偏废都可能影响大学的整体效能。
秩序是大学的“骨架”,于规范中寻求创新
罗晶首先阐述了秩序的基础性作用。她结合中山大学校庆工作中严格执行中央规定、坚持庄重务实原则的实例,强调秩序是大学的“骨架”,通过制度与规则构建起稳定的治理框架。她认为,良好的秩序源于对“上位需求”的深刻理解与内化,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合理的体系。同时,她指出秩序并非一成不变,需要在规范框架内实现灵活协调,大胆推进秩序创新。她以校庆办公室建立的专项工作组和联络员机制为例,说明了如何在系统方案下实现高效协同。

罗晶老师分享案例(通讯员 舒媛 摄)
文化是大学的“灵魂”,于传承中凝聚认同
“文化是凝聚师生认同的灵魂。”罗晶谈到,大学文化是一种深层次的牵引力。她分享了中山大学通过巡演校史剧《无声的功勋》、举办校友返校沙龙、与星球研究所合作制作视频《中山大学,到底在哪里啊?》等系列文化活动,将校史符号转化为情感联结的平台,把“共同事业”升华为师生校友的情感共鸣。她特别强调了“党建与业务双轮驱动”的动力内核,认为校园文化活动应兼具价值引领、学术深度与群众基础,从而凝聚起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大学的磅礴力量。
活力是大学的“肌体”,于赋能中激发参与
在论及“活力”时,罗晶将其比喻为大学发展的“肌体”。她介绍,中山大学通过搭建线上信息平台、发布多期校庆公告、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等方式,构建了一个全员参与的行动网络和多元互动载体。她指出,现代大学的活力建设关键在于搭建“系统化赋能体系”,推动师生从“旁观者”转变为“参与者”,在共同的使命中激发个体能量,最终实现“全员绽放”,为校园注入持久生命力。
讲座尾声,罗晶与现场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。她谈到,“置身事内”不是被动的服从,而是以“主人翁”的姿态主动参与大学建设的方方面面。她以中山大学校庆公告中高频出现的“共”字为例,激励大家秉持“置身事内,共创未来”的理念,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价值。罗晶老师的分享在现场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。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邹锦波感慨道:“这场讲座驱散了我对专业实践的许多迷雾。它将‘大学治理’这个宏大命题,精准对焦到我的专业学习和学生工作上,让我深受震撼,我将以此为指引,努力做一名有理想的行动主义者。”
互动环节后,yl9193永利集团副院长丁艳华对罗晶老师的分享表示感谢。她认为,本次讲座为学院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,学院的师生都要围绕着学院、学校发展和个人成长成才不断提升、突破自我。
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周向阳勉励在场师生,要从报告中汲取奋进力量,以主动姿态破解发展难题,更要充分激发自身潜能,以多维度视角反思成长历程,实现更加丰富、精彩的人生“绽放”。

活动现场合影(通讯员 舒媛 摄)
据悉,“师生能力提升计划”是yl9193永利集团打造的师生融合发展的交流平台,旨在通过系列专题讲座与实践活动,全面提升师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。
审核:丁艳华